“为什么选择南山?”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现场。抛出这个问题后,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其中也有很多共性。
“用脚投票”其实是人才最直观的表达。数据显示,目前南山共有73名全职院士,集聚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超1.1万名、为全市的50%以上,工作和生活在南山的“海归”人才超6万名。
城区与人才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南山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人才,也吸引着更多人才纷至沓来。
政府做后盾用诚意赢得信心
“我在职业转换时依然选择留在南山,这面背景墙其实说明了原因。”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智慧海洋”)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冯玮说道。来到智慧海洋之前,冯玮在南山的海洋龙头企业中海油和中集集团工作了约22年,已成为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专家。
他身后,是南山“1+4+N”产业扶持政策的展板。
在深圳市“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中,南山重点布局“14+7”,涉及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智慧海洋所属的海洋产业集群、深地深海产业分别属于1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7大未来产业。
聚焦南山“14+7”布局,南山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1+4+N”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产业扶持资金的杠杆和撬动作用,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扶持。
其中,在人才工作发展方面,实施每人每年最高60万元的绿色通道企业人才突出贡献奖励、最高2000万元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最高100万元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支持奖励等政策扶持。
“不仅是写在展板上的政策,南山各项政策对个人和公司的发展都起到非常大的支撑、辅助作用。”冯玮坦言,经过一些横向对比,南山的各项政策更实在、更有诚意,政府的效率也非常高。“不仅是资金扶持,更多的是给研发工作者带来了信心和尊重。”
在招才纳贤方面,南山还积极与企业协作引进人才。冯玮介绍,在南山支持下,智慧海洋牵头成立深圳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引进了一批海洋工程、海工装备、水下通讯导航等领域专家大咖,有助于南山突破海洋电子信息领域若干“卡脖子”难题,助力南山打造“海洋电子信息+工程服务、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装备”等特色产业链。
“在政府支持下,企业研发产品并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人才助力企业明确发展目标、扩大业务范围,实现跨领域产业协作,推动产业整体发展。”冯玮看来,这条明确的逻辑线中,政府支持是重要的基础与保障。
金融支持力度大企业发展心无旁骛
去年,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系列基金完成首投,项目来自深圳市沉浸视觉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沉浸视觉)。
“在资金支持下,我们能够更加专心地投入各项技术测试,招纳更多技术人才、加大实验投入、进行项目推广。”沉浸视觉CEO王振宇介绍,沉浸视觉是业界首个可以做到4k自由视角直播的公司,接下来将继续完善产品、建立标准化流程,争取将产品做到企业级。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系列基金由南山区引导基金、南山创投联合力合创投共同发起设立,首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成果转化三只配套基金,是南山建立覆盖科技成果产业化全流程的政策性投资基金支持体系的重要举措。
去年,南山还发行了全国首个线上批量化“见投即贷”产品——“西丽湖科创贷”,构建“政府+基金+保险+银行”多方风险共担机制,创新科技保险“见贷即保”,实现投贷保联动;推出了首期规模为10亿元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天使系列专项基金,出资比例上限可达50%,采取“分道制”方式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并设置了优惠的利润让渡激励机制。
在科技金融方面,南山打造了“123N”科技金融模式,构建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依托股权债权双重中小科技企业评价体系,对企业精准画像,在企业和金融投资机构之间架设沟通桥梁,灵活调配资金,做到“发现好苗、汇聚资本、金融赋能”,实现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的良性互动。
人才“滚雪球”组团“就近创业”
“南山人才聚集效应明显,为我们企业吸引人才提供了很大优势。”深圳核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核心医疗)创始人、CEO余顺周博士说道。
核心医疗研发出新一代超小型全磁悬浮人工心脏——Corheart 6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是目前全球最小、最轻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重量只有90克,较市场现有磁悬浮人工心脏直径缩小了40%、重量减轻了50%。在突破性产品的背后,核心医疗有着近两百人专业团队,核心团队由行业顶尖技术专家组成。公司亦是市、区高层次人才团队企业,并通过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认定。
“南山是很合适创新的地方。这里有大量的人才、学校、科研机构,配套完善,对创新性研究帮助很大。”余顺周介绍,核心医疗在深圳大学城起步,每半年实现一个跨越,从不到10人的团队发展到已近200人,也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多条产品线,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布局植入式和介入式人工心脏产品的公司。
人才本身就是吸引力。在南山,人才集聚带来滚雪球效应,进一步实现以才荐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
迪科海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称“迪科海力”)创始人支海燕深有同感:“人才是推动高科技创新的核心。深圳、南山的人才非常成熟、全面,对我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支海燕自1985年起在航天系统从事探雷及超宽带探地雷达的研制工作,组织的项目两次被评为国家火炬项目。从新加坡回到深圳南山“再创业”,他带领团队继续研究4D智慧检测预警技术,像做CT一样对道路进行精准探测,从而实施精准维护养护,切实有效的解决道路灾害问题。“技术研发需要成熟的工程人才,可以说,我们在团队组建中享受到了人才红利。”支海燕说。
“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中,我们和‘邻居们’一同创新创业。”王振宇形象地说。科教城集聚了全市近50%的高等院校、三分之一左右的高层次人才,有国家省市各类创新载体超5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100家。
这里是人才“富矿”,也是创新源地。来自科教城、创新在科教城,“科教城人”纷纷“就近创业”:沉浸视觉团队主要成员出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公司地址也在科教城;核心医疗创始人来自哈工大(深圳),从学校附近的小办公区起步;迪科海力创始人是清华大学荣誉校友,受到母校支持来到南山创办公司……人才充分施展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进而形成引才聚才强磁场。
来源 | 南方日报 记者 | 刘倩希
编辑 | 喻梦婷 责编 | 董非
审核 | 梁亚淑 李蔓铃